文字及正字法
如前所述,亚美尼亚语的正字法来源于梅斯洛博•马士托斯为古亚美尼亚语设计的文字,至今几乎未曾有过改动。这套文字包含了若干变体,其中有一套大写字母自成一体,行文时作强调之用,文章标题和专名的大写首字母都用得到。亚美尼亚文字至今还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因为在1600年中,它都是亚美尼亚传统特征的表现。像格鲁吉亚文一样,即使是在苏联时代,人们也没有真正打算过要改变亚美尼亚语文字,换用西里尔字母。 语言政策的发展 如前所述,与亚美尼亚语语言政策相关的诸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亚美尼亚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的。流亡,驱逐和迫害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亚美尼亚人的区域分布,结果是,在20世纪初,几乎没有哪个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在当地占多数。然而,统一的国土在被侵吞分裂的同时,民族主义者倡导推动的通过亚美尼亚语言建立民族认同感的运动却早已开始。在“亚美尼亚民族背景”的意识下,亚美尼亚人(主要是流亡者,当然也有亚美尼亚核心地区的人)得以无所顾忌地在实际生活中使用亚美尼亚语,这造成了极其广泛的双语或多语并用现象。亚美尼亚宣布独立(1991),成立 Hayastani Hanrapetut‘yun (亚美尼亚共和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喀拉巴赫山以及阿尔扎赫发生战事的情况下,亚美尼亚共和国逐渐形成为亚美尼亚民族文化的大本营,在公共生活中,亚美尼亚化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亚美尼亚族难民(尤其是来自阿塞拜疆的)迁入,阿塞拜疆族难民迁出,亚美尼亚民族也因而由1989年的占人口总数的70%上升到现在的超过90%。同时,因为共和国欠佳的经济状况,到国外工作的亚美尼亚人数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在俄国,那里的亚美尼亚人收入较高。亚美尼亚政府部门采取的首要应对措施就是强化学校教育以及公共生活的亚美尼亚化,既用以抗衡阿塞拜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突厥化,也用以深化推广民族特性。这项主要用以针对俄语,同时也还有损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比如库尔德语)的措施注定将在之后的年月中逐步被撤回。其中有一个情况也是这种措施被撤回的条件,即来自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难民以及阿尔扎赫的政治首领在亚美尼亚政坛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人把俄语视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因为正是俄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将他们在故居地从阿塞拜疆语的压制下解放了出来。因而俄语又重新获得重要媒介的地位。同时这也要部分归因于苏联到俄罗斯联邦的政治转变。如今,公共生活(尤其是在亚美尼亚城市)中双语现象的影响很明显,受过教育的人已经指出,这使亚美尼亚面临有利于俄国的“省区化”危险。 即使今日的亚美尼亚语在亚美尼亚共和国达到了那种前所未有的稳定,我们还是不能由此下结论说,这种语言和主要是由大屠杀的历史经历而重新获得的亚美尼亚民族意识的相应的关系是成立的。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尽管有各种推广政策和学校教育,在俄语媒体以及今天的越来越显著的以英语作为公共及政治交流媒介的侵入下,亚美尼亚语会式微。而在亚美尼亚海外聚居区进行的对海外亚美尼亚人重新亚美尼亚化的努力则容易使人想起启蒙运动在其初期的类似的努力。当时,亚美尼亚语在对抗强势民族(波斯人,奥斯曼土耳其人,之后是俄罗斯人)中也发挥了一部分的作用。在这个方面,现今亚美尼亚语的情况与其在近代初期的情况相似。 例文 (Minassian 1980: 342) Մթնեց ծերունին կրակ վառեց mt‘n-ec‘ cerunin krak va?-ec‘. dunkeln-Aor.:3. Sg. Alte-Art. Feuer:Akk. anzünden-Aor.:3. Sg. „Es dunkelte – der Alte zündete ein Feuer an.“ 天暗(过去未完成,第三人称,单数)火(宾格) 点着(过未,三,单) “天暗了——老人点着了火。” Մի վտոր միս խորովեց ևկերավ mi ktor mis xorov-ec‘ ev kerav. ein Stück Fleisch:Akk. rösten-Aor.:3. Sg. und essen:Aor.:3. Sg. „Er briet ein Stück Fleisch und aß [es].“ 一块肉(宾) 考(过未,三,单) 以及吃(过未,三,单) “他考了一块肉,然后吃掉(它)” երկու ժամ հետո քնած էր արղեն yerku žam heto k‘n-ac er arden. zwei Stunde später schlafen-Part. sein ![]() „Zwei Stunden später war er schon am Schlafen.“ 两个钟头 之后 睡-助动词“是”(现,三,单) 已经 两个钟头后他已经入睡。 参考文献 Diakonoff I. M. 1984: The Pre-History of the Armenian People. Delmar. Feydit F. 1969: Manuel de langue Arménienne (Arménien occidental moderne). Paris. Greppin J., Khachaturian A. 1986: A Handbook of Armenian Dialectology. Delmar. Gulian K. H. ?1965: Elementary Modern Armenian Grammar. New York. Hofmann T. 1997: Annäherungen an Armenie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München. Karst J. 1901: Historische Grammatik des Kilikisch-Armenischen. Straßburg. Minassian P. M. 1980: Grammaire d’Armenien oriental. Delmar. Schmitt R. 1981: Grammatik des Klassisch-Armenischen mit sprachvergleichenden Erläuterungen. Innsbruck. 花了近一个月,断断续续,总算把这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德文资料翻译完了。因为是第一次翻译德文的语言学资料,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或有解释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另外,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Wolfgang Schulze 。 [ 本帖最后由 ivrit 于 2008-3-8 19:46 编辑 ] |
|
最新喜欢:![]()
|
板凳#
发布于:2010-01-26 17:40
亚美尼亚语我看不到,显示的是小方格子,请问怎么编码,选择哪个呢?
|
|
|
地板#
发布于:2010-01-26 20:19
太感谢太感谢了,对亚美尼亚语着迷中
|
|